廣度還是深度,夏天小結和峴港
據企查查本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存醫學檢測相關企業超過1700家,從增速來看,2021年新增301家,同比增長20.4%,而截至目前,2022年已新增145家。
新造車企業在人員擴張上趨於保守除了業務增速回落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導致其不得不調整策略。從這個角度看,理想汽車選擇解約校招生,也顯得順理成章了。
這兩家車企都是造車新勢力中的巨頭級車企,員工總數已經雙雙超過萬人——小鵬汽車去年底的員工總數是1.39萬(2020年剛過5000人),理想汽車同期的人數也超過了1.1萬人(2020年剛過4000人),堪稱經曆了瘋狂擴張的一年——但是相對於這種體量,高校應屆畢業生不會占去多少編製,為什麽理想和小鵬雙雙選擇了解約,而且還是在校招已經結束、學生難以再找工作的5月?預期劇變,不得已被迫解約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在於,理想汽車一直都是造車新勢力這個群體中最會花錢的車企,從來沒有爆出來過類似於蔚來汽車那樣花費幾千萬辦一場發布會那樣的新聞,所以這個如此會過日子的車企居然冒著挨罵的巨大風險,執意跟校招學生解約,足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其麵臨的發展預期已經發生了劇變。外部因素對於理想等造車新勢力更是不利——不但湧現出來了比亞迪這樣的王炸級別車企,而且開發出的DM-i技術也讓理想的增程式技術黯然失色,所以比亞迪在市場上瘋狂收割銷量。這些原因包括芯片危機依然未能解除,新冠疫情尚未完全撲滅等多個單靠一個車企無法解決的行業難題。
還有數據顯示,理想汽車光是去年支付的職工薪酬就接近35億元,同比飆升了兩倍多,而且人均薪酬成本也高達29萬元。比如小鵬汽車,截至去年底賬上還有400多億現金,而同期理想汽車的現金儲備甚至超過了500億。
小鵬汽車也好不到哪裏去,其2021年的經營虧損高達65.8億元,是造車新勢力中虧損最多的車企,沒有之一。
2021年小鵬和理想的人員擴張,建立在對於2020年業務飛速增長的基礎之上,現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也讓新造車企業再也不敢搞大躍進了。用王毅的話說,印太戰略必然是一個失敗的戰略。
企圖拿一個什麽框架來孤立中國,最終孤立的必將是設局者自己。2012年奧巴馬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加速與亞太國家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受訪時表示,有關框架旨在有效反製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中方派出2架轟-6K飛機,與俄方2架圖-95MC飛機聯合編隊,位日本海、東海有關空域組織聯合巡航。